

吳讓農紀念回顧展
展期:2010/10/9/-11/2/
展場: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南投縣藝術家資料館展
展期:2010/10/9/-11/2/
展場: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南投縣藝術家資料館展
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將於10月9日至11月2日在南投縣藝術家資料館展出「吳讓農紀念回顧展」,並於10月9日上午10時舉辦開幕茶會。
吳讓農老師(1923-2009)是臺灣陶藝界最重要前輩之一,一生致力於陶藝的教育推廣、研究及創作。從陶瓷產品設計、推廣教育與創作,及首創陶藝工作室、舉辦陶藝個展,都具深遠影響及貢獻,實為臺灣陶藝發展的先驅人物。為緬懷其奉獻及成就,文化局特別為其舉辦紀念回顧展。 吳讓農老師,出生於南京,北平藝專三年制陶瓷科畢業,1948年到臺灣,曾進入北投陶耐廠服務、擔任鶯歌國中美術勞作陶瓷工藝教師、受聘臺師大工教系授課陶瓷工、釉藥學等課程,也首創使用燃油窯爐,並至日本國立技術院瀨戶陶瓷試驗所研習6個月,回國後在生產力中心開設「陶瓷技藝訓練所」授課。1966年代表我國參加義大利法恩札國際陶藝展,成為國內參加國際陶藝展第一人,之後多次參加國際著名的陶藝展覽,深獲好評。並分別於1967、1972年於史博館舉辦二次陶藝個展,1981年參與第一次中日現代陶藝展,及1997年國美館吳讓農七十回顧陶藝展。更因兩次史博館的陶藝展,引起大眾對於陶藝的熱愛,投入學習與創作的人口大增,讓國內的陶藝蓬勃發展。
1994年從臺師大屆齡退休,仍繼續貢獻所學,從事陶藝教學,直至2000年才完全退休,2001年遷居至南投埔里牛眠山下,因而將工作室命名為「牛眠山莊」,並以絞胎的手法及用料作出不同以往風格的「天雨花」與「散花」系列作品。2009年5月於南投埔里逝世,其一生的努力,更榮獲「行政院教育部國家文藝美術類金質獎章」及「第三屆臺北陶藝獎」陶藝成就獎,肯定他的成就。
本次展覽內容以老師遷居埔里創作的「天雨花系列」為主題,並搭配「早期作品」、「縮釉系列」、「流釉系列」、「藍白釉系列」等代表作品共45件。 早期作品:從學生時期、試驗之作及第二次開辦個展之前,吳讓農作品風格尚未明確,但其對中國傳統陶瓷美感的追求從未間斷,他最喜歡聽到別人對他說:「你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中國人做的,有一股中國陶瓷的氣質。」這也正是他理想中要做的。
縮釉系列:傳統陶瓷及陶瓷業界追求坯與釉的膨脹係數一致性,以使釉面勻整無睱,「縮釉」卻是反其道而行,故意拉大坯體與釉藥膨脹係數的差距,縮到極點了,便成為「大珠小珠落玉盤」般的珍珠狀釉粒。
流釉系列:源自學生時代對唐三彩的特殊好感,吳讓農擷取唐三彩釉藥熔化後的向下流動與自然交融,以低濃稠性釉藥,發展曲流、匯流交互呈現的條紋狀「流釉」系列作品。 藍白釉系列:這類藍釉白紋作品,以藍、白色釉藥層層之間的乾濕度差異,澆淋出厚度不一的釉層,造成具有流動感的釉藥流痕,同時在重複施釉時,上層的白釉呈現不規則的片狀裂痕,在燒製時下層的藍色釉從裂縫中熔出,造成有趣的藍色網狀花紋。
天雨花系列:絞胎是吳讓農從創作之初就不曾遠離的技法;退休後,他以遊戲的心情,延續此一技法,創作出天雨花系列作品,並將天雨花修坯剩下的土屑,壓製成散花盤。吳讓農說:「我已退休,沒有工作了」。但我有遊戲,我做些陶,也僅像小孩子辦『家家酒』,但做來做去就做出些絞胎......所有花俏組合都是老天的安排,非我所能,所以我就給它取個名字叫『天雨花』。 緃觀吳讓農老師投注於陶藝教育推廣及創作,不但作育無數英才,更把陶瓷由一般的日用器具提升為進入藝術殿堂的瑰寶,成為藝術創作主流之一。在於傳統與現代之間,更以真誠的態度,演示了兼顧保守與創新的可行之道,給予陶藝界重要的啟示,而老師一生無私的奉獻,更是臺灣陶藝界最佳的典範,值得後學者學習及借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